杨飞工作室999kg.com

 

对人的关怀是所有艺术的终极意义

《107国道》访谈录

 

 

老杨的话:感谢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非虚构与写作研究室的Iris,让我有机会回顾一下《107国道》的一些拍摄背景,以及原稿中未及表述的几个问题。

这个远程采访共有31个提问,全文约六千字,阅读约需二十分钟。如果您时间有限,以下是摘要:

A,“这个世界因为多样性而可爱,只要不触及生命和自由这两个底线,一切存在均是合理。”

B,“任何爱好一旦变成职业的就会失去它原始的乐趣。我一般不支持艺术爱好职业化。”

C,美丑并存就是客观。展现美,是为了我们的感情和感官的愉悦。展现丑,是为了改变。如果不能改变,就让它成为客观的一部分。”

D,“文字并没有被忽视,我们缺少的是好的文字。文字和图片各有所长,有时候一张图顶一万句话,有时候一句话顶一万张图片。任何东西做到极致了都很神仙。 。艺术到了极致都是相通的。”

E,“优秀作品的产生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思想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如果你想拍出优秀的照片,初期阶段应该放下相机,多看书,多经历,多思考。”

F,“我的终极理想之一就是靠读者打赏实现财务自由,与此同时我依然保持创作自由。”

 

 

采访人:文化传播学院  董华茜(新闻学)

 

时间:2017年8月

 

1、在没有踏上旅途之前您对107国道是什么样的印象?之前有深入了解过吗?

在没上路之前我想107国道就是一条普通的公路。它实际上也是。

没有机会深入了解。关于这条公路查不到太多资料。现在也是。

2、当您亲眼所见后觉得与您之前的认知反差最大的地方是什么?

我知道所见和所想会反差很大,但这个反差之大超越了我的预期。破败和繁华,粗暴与纯真、青山绿水和荒山污水等等。

3、穿越107国道途经不同的省份,对这些省份的风土人情您有感觉到什么突出的不同吗?

这要看你怎么定义风土人情。风土的话,北方的大风和尘土确实过多,缺少树木和水。

如果要说人,我没有觉得很大的差别。人都是一半天使一半魔鬼,不分国籍省籍也不分南方北方。

我一般避免说某省、某市甚至某村的人怎么样。我在新加坡也遇到邪恶,在中国也遇到善良。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你在某个地方遇到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是看你的运气,以及你遇到的那个人那时是否正好展示了他善良的一面。

4、107国道的沿途充满了发展与落后、富有和贫困、整洁和杂乱、粗暴和纯真、现代和传统的冲突,您怎么看待这些冲突?

矛盾和冲突是这个世界的主线,我一般会比较平静地去看待,客观地去记录。

这个世界因为多样性而可爱,只要不触及生命和自由这两个底线,一切存在均是合理。

5、您在微博中提到:“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是生命”,这一路上有拾荒的老人、流浪的汉子、辛苦的工人、村子里的残疾人,您觉得这些生命的生存方式对您有什么触动吗?

这一路上让人难过的故事确实不少。印象最深的是郴州一个路边店,店主大妈照顾弱智儿子四十年。在谈到儿子的将来时,我看到大妈的眼角有泪光。我心里也和她一样哭泣。

社会底层人士的基本生存权得不到保障,这触及了“生命”的底线。我不认为这些是合理的。我们有责任保障人的基本生存。我记录它是为了改变它,有朝一日。

 

我在路边买了水,和蔼的店主大妈总是带着笑,没想到她的儿子却是智障人士,两岁的时候因病烧坏了脑子。傻子儿子已经四十岁了,和我一样的年纪。后来多谈了几句,大妈还说她的傻子儿子是不能结婚的。离开的时候我看到店主大妈的眼角有泪光。地点:湖南郴州。时间:2011年3月31日。图片编号:Alim1493.



6、无论是书中涉及的水污染还是毒奶粉,都是对生命的威胁。我是河北人,对于河北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深有感触。面对这些我们普通人有一种深深地无力感,但是越是这样就越需要社会更加关注,您有想过深入拍摄这些东西,对现状施加怎样的影响吗?

个人确实很无力,但也并不是完全无能为力。Again,记录是为了改变。环境状况是我107国道拍摄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很想能有时间再深入拍摄这个专题。

在中国,记录负面状况有一定风险。我在107国道只是匆匆而过,随手记录,即便这样也差点被警察没收相机。发表这些作品也一样不容易,柴静小妹的 雾霾纪录片就人间蒸发了,搞新闻纪录片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7、您的二十四个专题是以不同标准进行划分的,这应该是一个深思熟虑后确定的结果,您是如何确定这些不同的专题的?有没有考虑过它们的衔接和交叉的问题?

摄影界的传统就是以风光、人物、静物、纪实等来划分图片的。图片分专题归类是一件困难的事。一个事物通常会有多重属性,一辆汽车既可以属于静物类,也可以属于纪实类,而很多人物照片归入街头纪实也并非不可。诸如这样的矛盾还有很多 。这些专题只是大致分类,有时凭感觉吧,凭第一眼看它的主要属性。

8、《107国道》这本书采用了划分不同专题,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的形式,为什么青睐这种形式?有没有其他形式是您想尝试的?

读者和出版商都喜欢图文并茂。2008年前后,我半职业化地在从事摄影工作。我希望尽可能客观记录107国道,而图片在记录的客观性方面比文字有天生的优势。

我正在策划2018年重走107国道,这次我将以视频记录为主。2012年暑假的时候我带着两个助手骑行了318国道成都至拉萨段,拍摄了19个小时的高清素材,我可以先给你看看三分钟预告片 。

9、您在《老杨的川藏线》后记中说:“在你拿起摄像机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造假了,除非完全偷拍,否则不存在完全真实的纪录片。”通过川藏之行,您对纪录片拍摄有什么不同于以往的认识?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也是我在拍摄中的首要考虑。但问题在于每个人一看到镜头就开始不自然,就开始装,自觉或不自觉。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系统考虑。目前我想到的有这么几点:

第一,在构思和剧本阶段就要考虑如何减少被摄对象注意到镜头。

第二,在保证影像质量的前提下尽量使用小型器材,比如松下GH系列,甚至手机。在合法的前提下,针孔拍摄也是选项之一。

第三,团队尽量小,单组两三个人甚至单人拍摄。

第四,选择优秀的摄像师。在导演指明基本意图之后,摄像师应该有自主开机的意识。这里我要赞扬《老杨的川藏线》主摄像徐明达同学,有不少不错的瞬间我 还没意识到,但徐同学敏锐地感觉到了并及时开机,悄悄地记录,达成了很强的真实性和现场感。

 

 

徐明达和折多山藏民


第五,多花时间与被摄对象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有总结曾说,拍好纪录片并不难,只要你肯花时间熟悉被摄对象,和他们成为好朋友。要让被摄对象不再注意到你的摄像机,或者那摄像机就像你的一条狗,你带着一条狗去拜访朋友,他是不会在意的。

第六,纪录片制作人员是否可以干涉被摄对象,对于这个争议话题,我个人在创作中一直坚持“有限干涉”的原则。所谓有限,就是掌握好“度”。总的原则是:细节可以雕琢,拍摄的手法可以多样,但片子(和故事)的整体进展不容干涉,否则纪录片就和搬演的电影(故事片)没有区别了。

在文学创作中,虚构的小说和非虚构的传记文学要严格区分。虚构的传记终将被唾弃。视频的创作也一样,虚构的故事片和非虚构的纪录片必须严格区分。

第七,在后期剪辑中也要坚持真实和客观的原则。这个世界不存在单方面的美丽。一个人物传记的片子如果剪出来全是高大上,它在逻辑上是站不脚的。刘强东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在网上一点负面(报导)都没有,他一定是个骗子。

我的短期打算是2018年重走107国道(北京-深圳)。这次将以视频记录为主。这个107国道纪录片整体的构思和《老杨的川藏线》相似,我还是以文字和拍照为主,我的助手将用摄像机记录我的工作过程。

我的长期打算是环球旅行的系列纪录片,初步计划是888天骑单车绕地球一圈。很多人都有环球旅行的梦想,但是绝大多数人一辈子也无法实现。我想用视频的方式帮助大家实现梦想,让大家坐在沙发上环球,做一个舒舒服服的mind traveler.

 

我比较反感乱七八糟的户外宣传,不管是官方的还是民间商业广告的。聪明的老百姓用红色的宣传布做了被套。地点:河北邢台。时间:2008年11月19日。图片编号:R0015557.

 

 

10,您的书名是《一个人的一零七国道》,为什么没有找一个同伴同行?在这一路上给您提供过帮助都是些什么人?

艺术创作一般都是单打独斗,摄影、文字、音乐、绘画等等都是一样。独自拍摄是很自然的。一般只有初学者和大妈才喜欢扎堆。

第二个原因是找不到同行者。相比上海到西藏318国道上成群结队的骑行者,北京到深圳的107国道基本没有长途骑行的人。

107国道经过的都是人口密集的地区,我不怎么需要帮助。不过还是遇到过不少热心人,有主动为我引路的,有免费送我粽子的,有邀请我进屋喝茶的等等。

11、您出发是将它视为回家之路,随着前行,您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想要放弃吗?

回家之路有两层含义,一是从北京回长沙家里;二是回心灵上的家。当我不想再从事职业旅行摄影之后,我不知道前途何在。

从北京出发之后,一路辛苦骑行拍摄,我感觉麻木,没有多少心境上的变化。但是连续几十天的骑行会增加对这片土地的感情。最后一个黄昏结束骑行的时候我俯瞰大地感觉想哭。

我没有想过中途放弃,除了在河南新郑感冒发烧那次。当时我发高烧一个人独自躺倒在小旅馆里,连客死异乡的幻觉都出来了。第二天情况好些了,我继续上路。

12、这次前行帮助您走出迷茫了吗?

有一点帮助吧。从北京骑到长沙之后,我结束了旅行摄影师的生涯,重新回到大学教书。

13、我们往往会得到很多信息,但是需要经过选取再呈现出来,您是怎样筛选无用的细节的?

和风光摄影不同,人文纪实没有任何细节是无用的,我们只怕细节不够。这次骑行107国道总共拍摄了约8000张照片,上传到网站的约有4000张,片比约为2比1。普通的旅游和风光摄影工作,片比一般是10比1,20比1或者更低 。

14、您在书中提到很多照片在您看来是垃圾,您怎么看待精选拍摄的照片和仓促拍下的并不如人意的东西?

相对于一般的艺术摄影,发表这么大量的图片当然大多数是垃圾了。对于垃圾图片问题,我在107国道摄影师手记里是这么写的:“以前我一直犹豫着要不要把这么多毫无摄影美感的垃圾片传上来,浪费读者的时间与慢性谋杀无异。这么多垃圾也严重影响我的摄影名声。但最后我还是不遗余力上传了近4000张流水账照片。当然,绝大部分是垃圾,说得好听点 ,纯记录性的吧。我也是想通过这些图片反映艰苦的国道摄影工作过程。生活并不都是精选出来的那些画册图片,生活本身大多数就是垃圾。”

15、无论是摄影还是写作都是建立在你的个人经历上的,就比如这次107国道的骑行,怎么写才能让读者感兴趣,能够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和读者的理解建立一个通道?

骑行107国道对我来说是一件比较个人的事,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为了克服自己的迷茫而进行的一次自虐。在拍摄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太多发表的问题。我骑得很辛苦,拍得很随意,什么东西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就掐一张。话说回来,如果有读者喜欢,我也是很高兴的。

16、您的照片不只是单纯追求视觉的美,更多时候能感受到人性,您这种风格是怎么形成的?

对人的关怀是所有艺术的终极意义,摄影也不例外。同情心是支撑人类社会的重要支柱。作为一个摄影师和写作人,在高墙和鸡蛋之间,我永远选择站在鸡蛋一边。

17、我想不是为了稿酬,没有经济压力的情况下的创作是最令人享受的。所以从您的经历来看,职业化之后很多自由的创作会被束缚吗?您觉得摄影师、作家有职业化的必要吗?

任何爱好一旦变成职业的就会失去它原始的乐趣。我一般不支持艺术爱好职业化。

职业摄影师和写手的压力是很大的。人总不能能喝西北风,一旦职业化,考虑赚钱的事多了,考虑艺术的事就少了。

18、有一种说法是:艺术长久以来就是受资助的,您认同这种看法吗?

基本认同。我的图文最后都有一个二维码,有读者打赏我都很开心。

我的终极理想之一就是靠读者打赏实现财务自由,与此同时我依然保持创作自由。

19、在您过往的人生中有过几次重要的辞职,尤其是放弃新加坡的生活和工作选择留在中国,对于当初辞职您后悔过吗?

艺术无国界,我对国籍的观念很淡薄。离开新加坡回到中国,我一直是不后悔的,直到2011年,中国出现了严重的空气和水污染,我才开始后悔。毕竟生命第一重要。现在我儿子两岁,我想新加坡对孩子的教育可能是一个较好的选择。中国的教育制度比较让人失望。

20、从你初步接触摄影到今天,您坚持下来的驱动力是什么?

摄影对我来说大部分时间是业余爱好,坚持下来并不需要太多动力。我喜欢高科技电子产品,喜欢数码相机。我留恋往昔,而图片是最好的时间机器。

21、像法国纪实摄影师艾瑞克•拉弗格长期关注地球上人迹罕至的地区、罕见的民族和人群,您是怎么选择纪实摄影的题材的对象的?您觉得纪实摄影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发明摄影术的原动力就是记录。这过去是、将来也依然是摄影最大的价值。

人迹罕至的地区、罕见的民族和人群当然值得拍,但这只是很小一部分人群。我觉得普通人的生活更应该记录,毕竟这才是生活的主流。

 


如果这个107国道专题只能选一张图片的话,那就是这张了,它反映了重工业扩张和环境污染之下普通民众顽强的生命力。湖南郴州,2011年4月。图片编号:R0045387.



22、纪实摄影要求客观、非虚构写作同样也是这样,您是如何处理个人情感倾向和客观表达的关系的?

不存在绝对的客观,摄影也是一样。在取景、按下快门的时候,你就已经在表明态度。

不论是写作还是纪实摄影,我们都应该尽量逼近真实。我特别珍视批评的或者说相反的观点,并不断更正自己过去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逼近true story.

在写作方面,我多用短句,用尽量平和的词语。强烈的感情并不一定需要强烈的词句。我不太喜欢夹叙夹议,如果一定需要表明个人情感,我会在平静叙事之后附加一段。

23、美和丑并存,在摄影中将这两面都展现出来,您觉得这是摄影的客观吗?那展现美的东西和丑的东西,他们的价值分别是什么?

美丑并存就是客观。

展现美,是为了我们的感情和感官的愉悦。

展现丑,是为了改变。

如果不能改变,就让它成为客观的一部分。

24、您从小对政治和主义不感兴趣,那您对摄影有理想主义的态度吗?

当我从事职业摄影的时候,我的理想是不为钱而拍摄,喜欢什么就拍什么。

当我是一名摄影爱好者的时候,我的理想是永远有钱有时间,喜欢什么就拍什么。

作为纪实摄影师,我的理想是:眼睛就是一个摄像头,任何时候想拍就拍,不被人察觉。

25、在您出版《滇藏星空》后,您说很多读者并不那么关注书中的文字,而只是关注美丽的照片,您怎么看待文字和照片的关系?您怎么看待现代人越来越倾向视觉冲击,忽视文字的趋势?

文字并没有被忽视,我们缺少的是好的文字。

文字和图片各有所长,有时候一张图顶一万句话,有时候一句话顶一万张图片。

任何东西做到极致了都很神仙。沈从文的文字,其画面感就很强,我记得《常德的船》那篇,短短数百字,沅水码头上的各式帆船和各种人等跃然纸上,那画面感比照片还强。

好的摄影作品,尤其是组照,也可以有很强的韵律感,乃至节奏感。

艺术到了极致都是相通的。


基督教堂、关王殿和菩萨店,三大宗教挤一块了。这个教堂显然是普通住家改建的。三个孩子欢笑着跑过,我赶紧按下快门。湖南耒阳,2011年3月。图片编号:Alim1470



26、读完《一个人的一零七国道》,我突出的感受是生活中充满了讽刺和荒诞,您觉得这是生活中必要的存在吗?

讽刺和荒诞是无所不在的。这就是生活。

但是相比正常国家,中国的荒诞故事要更多一些。如果一切都是以生命和自由为第一考量,至少那种浮现在公路两边的社会性的荒诞就会少一些,那时候更多的应该是个人的荒诞。

27、您觉得反讽是不是一种看待当今中国社会的比较合适的手法?您喜欢用怎样的手法表达自己对社会的看法?

我认为是的。BTW,任何写作手法都是合适的。中国现在变化巨大,矛盾重重,如果你要寻找戏剧化的创作材料,这里不会让你失望。不过,我还是喜欢较为平淡的手法。于无声处听惊雷是我喜欢的效果。

真正的大师并不依赖戏剧化的场景,日常生活也是同样的好材料。


28、一位英国纪实摄影师来过中国八次,他对中国的现状心存疑虑,认为在中国财富在制造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巨大的残酷的国家,充满了戏剧性,气氛热烈,一直在变动。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我只能部分同意。财富肯定能解决一些问题,至少现在中国绝对贫困的人口大大减少了,绝大部分人都能吃饱饭,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就。但是财富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加大,环境问题日渐突出,整个社会充满了戏剧性。

29、您放弃了记录中国摄影计划,提到了一点原因是发现旅游业并不是一个绿色产业,那您认为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去完成走出去看看这件事?怎样发展绿色的旅行?

是的,以汽车、飞机、酒店和高速公路为基础的行业不可能绿色。但我们也不必因噎废食,每年出来玩两次未尝不可,坐牢的犯人还要放风呢。但在游玩中不必追求奢华,消费水平要瞄准当地水准。旅游的终极目的应该是精神而不是物质。视觉和味蕾的刺激很短暂,如果说思维的乐趣和心灵的欢愉是终极追求的话,这和旅游没有必然联系。

我提倡不烧汽油的自行车旅行,它同时也可锻炼身体。拍摄从北京到深圳的107国道也是一份自行车旅行的详细记录。
 

地点:河南汲县。时间:2008年11月


30、您觉得中国的非虚构写作和纪实摄影的前景如何?

前景光明,但道路曲折。每个行业活得滋润的一般只是少数几个顶尖选手,大多数二三线从业者都像玻璃窗上的苍蝇,看似前途光明,但有时会无路可走。

31、作为新闻系的学生掌握摄影和写作是我们的必修课,您在这两个方面有什么建议吗?

写作和摄影在技术上其实都不难,但优秀作品的产生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思想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如果你想拍出优秀的照片,初期阶段应该放下相机,多看书,多经历,多思考。

 

杨飞,

2017年8月,长沙

 

杨飞,1970年生,自由摄影撰稿人,独立导演。新加坡摄影学会会员,中国国家一级登山运动员。1992年湖南大学经济学学士,1999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先后任职于建设银行、新加坡电信和湖南大学,多次在中国和新加坡举办摄影个展和讲座,独立执导系列纪录片《老杨的川藏线》,出版有长篇小说《滇藏星空》, 纪实摄影画册《107国道》。

老杨的其他作品请点击这里999kg.com(近八十万字,逾万张照片)

 

 


 

附录一:《老杨的川藏线》三分钟预告片

 

附录二,川藏线的回忆(318国道成都至拉萨)

 

附录三:107国道的107张照片- 在凡是摄影的讲座稿

 

附录四:《老杨的川藏线》后记

 

附录五:《旅行的意义》


 

点击这里阅读电子版《107国道》

 

(五万字+四千张图片)

 


关注老杨作品:
杨飞作品集:
www.999kg.com
微信:yangfei789288
微信公众号:老杨书吧
新浪微博@长沙杨飞
推特Twitter@feiyang17
Facebook:yangfei999999@hotmail.com


本人不加入官方协会,坚持独立创作,作品免费阅读,不刊登任何广告,但是创作人也需要生活,您若喜欢拙作,可用微信或支付宝打赏。我的支付宝账号就是我的手机号:13974850714。微信打赏请扫描或长按以下二维码。感谢支持独立作家。


 

留言板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