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写作与出版 / 写作 /
 

登山与死亡

 

July 2004

 

2004年7月3日,三名来自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学生在贵州省六枝县登山探洞时发生事故,其中黄德同学不幸坠崖身亡。各大媒体以及登山界的同志们又是好一阵热烈讨论。联想到2002年8月北京大学登山队攀登西夏邦马不幸遇难的四位同学,有同志对民间登山活动老是出事提出了不少从攀登技术层面到思想层面的各种批评建议,还有的说要中国登山协会全面的负起责来,除了对登山收费发证之以外,要对各种登山探险活动给予监督和指导。 

我的看法:不管你怎么严格管理和指导,要杜绝登山死亡事故是不可能的。登山,特别是雪山,本来就是一个危险性较高的活动,死伤事故是正常的。哪年登山活动里要是连一个人都没死那才是不正常。 

不少老同志不明白这个道理,认为加强管理和指导就可以解决登山事故问题。出发点是好的,但这只是一厢情愿。雪山上的情况瞬息万变,别说是业余登山者,就是专业人士的死亡也在所难免。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在云南梅里雪山上几乎全军覆没于雪崩,死亡17人。那可是中国国家登山队和日本登山界的精英份子。 

在我看来对各种登山探险活动给予严密监督和指导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山太大了。别的山有多大我不清楚,西藏阿里冈仁波齐的山脚转一圈就有57公里,2002年我花了两天半才走完。冈仁波齐才6800米高,其他大山如珠穆朗玛转一圈保不准就有上百公里,你总不能绕着山脚修一围墙,上挂一牌子:未经登协监督指导严禁入内!而且珠穆朗玛的另外一半在尼泊尔,咱又没有治外法权。 就算中国联合其他国家一起在山脚修一长城,并派解放军叔叔严加看守,也保不准。柏林墙才几公里长,守在那里的部队N多,爬墙而过的人也不在少数。

冈仁波齐是藏传佛教本教和印度教三大宗教的神山,大家都说那山神圣,绝对爬不得,体委和登协没谁会批准你爬。说的很有道理,不过在冈仁波齐转山的两天半我一路都在为官方如何有效管理冈仁波齐未来的登山活动而担忧,我觉得那山大得一塌糊涂,谁要是真的想爬,背个包随便从哪都能往上蹿。

扯远了。回到登山与死亡这个话题。 要减少山难,最关键的是要对各伤亡事故认真分析总结,尽量减少类似事故的发生。2002年北大登山队西夏邦马山难后,我看到的只是各大媒体和登山人士侃侃而谈,至今也没看到2002年山难的详细总结报告,不知道北大山鹰登山队是谁在负责。我觉得这也是登协等官方机构的失职。建议以后谁不认真写出完整的事故报告就不准该队继续攀登,别给他们发登山许可证。让他们爬墙好了。

山难是痛苦的。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死亡的威胁也加强了登山运动的吸引力。如果说由于各方面的努力,未来的某一天我们能彻底杜绝任何山难的发生,那登山的人可能就不会有这么多了。有一个电影,说的就是一帮城市富翁实在闲的无聊了,赌博吸毒都不能给他们带来快感,他们就发明了一种真正的杀人游戏。那些难度高的雪山,其刺激绝不在杀人游戏之下,珠穆朗玛的登顶死亡率是20%左右,最危险的安纳普尔纳雪山的死亡率是60%,10个登顶成功就有6个死亡,这样反而引起了很多人的攀登欲望。我这样说可能有点偏激,但太确定的事情确实没什么意思。

作为一个登山菜鸟,我是绝对理性的。7500米级的雪山我挑了一个安全系数最高的 穆士塔格。据说隔一年才死一个,算起来死亡率应该在2%左右。即便是这样,我也做了最坏的打算,出发前我把剩在防潮箱里的摄影器材都分送了朋友,要是我没回来这些摄影器材都送给他们。人可以死,但是旅游人文和山地风光摄影事业要继续。

其实也不能说是理性的。任何爬雪山的决定都是非理性的,明明知道有N%的概率会死还要去玩,那不是半疯了是什么? 呆在城市里泡巴和女人要安全得多,也有很多乐趣。但是一旦做了去爬雪山的非理性决定,后面的每一步都要超级理性,要不然爬雪山就和自杀没有什么区别。我在这里强调的理性,不但包括详细的前期准备和攀登过程中安全第一理念的彻底贯彻,还包括下山之后的总结与反思。出了事故的要反思,安全下了山的也要分析总结。每次下山后闭门思过三日并形成详细的文字,这对自己以及今后的攀登者都有诸多益处。我们消灭不了山难,但要尽可能的去消灭它。

我们不能因为车祸就不开车,也不能由于山难就不登山,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之后,舞照跳,马照跑,山照登。每一个登山者都要有承受山难的胃口,死亡率是摆在那儿了的,如果你没有这样的胃口,最好别玩这个。

不光是对登山者, 对喜欢报导死亡事件的媒体记者们我也有同样的胃口期望。希望记者们每一次山难后不要再乱写不负责任的未经专业考证的花边新闻,简短的报导即可,留下版面给以后详细的专业(及官方)山难报告,每一位登山者都会感谢您。

真的够了,不管是登山人士还是记者编辑,对雪山伤亡事故请勿再大惊小怪,自己吓自己,动摇登山运动的群众基础。游泳池也淹得死人,雪山比游泳池要大的多。

---------------------------

资料联接:

14座8000米级山峰登顶死亡率统计:

http://www.8264.com/Html/20031262210-1.Html

---------------------------

转载:山难的预防及救护

山难的预防和救治,在整个世界登山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在世界登联,亚洲登联,都在相关领域里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特别是登山运动较发达的美国、加拿大、法国、瑞士、日本等国家的登山组织一般都有相应的山难救护委员会,在阿尔卑斯山脉常年活动着专门的登山救援学校。大家都知道谈登山就必须谈安全,谈安全就必须有登山的救护组织,这是一种必然的对应关系,因为登山运动本身就包含了不可预测的危险和遇难的情况,我国的群众性登山才刚刚起步,这方面比较的欠缺。随着近年来一些事故的发生,山难的救护和预防越来越显的重要。可以说,这是保证我国登山尤其是群众性登山正常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山难发生的概况

  登山作为一项向自然挑战,向自身挑战的运动,近年来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喜欢,登山和与高山探险有关的活动有如科学考察,滑雪,山地越野逐渐在呈扩展的趋势,但是由于登山本身所包含的危险的存在,各种高山事故和山难也明显得增多,由于登山客观的危险存在,意外伤害的突发,山难不可能完全避免。   

  早在1985年,我曾做过一个在中国登山遇难的各国登山队情况的统计。第一次从学术的角度分析了山难这一问题,发表在《中国体育》杂志上。从有可证实的资料分析,截至1985年底,在中国发生山难死亡的比例是1.9%,今年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共有6人遇难,事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是2.5%。国外的统计划分的比较详细,如日本的一家单位统计的材料反映,日本人从1952年到1958年在喜马拉雅攀登6000米以上登山探险遇难的比例是2.8/%。现在美国有一个北美地区登山事故发生率的年鉴统计,基本在百分之二点几。

  有一个现象是登山事故发生率和死亡率呈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登山者的基数增大,所以遇难的总人数还是增加。我国登山遇难主要集中在珠穆朗马峰和贡嘎山。珠穆朗玛地区主要是高海拔,含氧量低,天气恶劣,气候变化大,贡嘎山从1957年至1998年底共有20人遇难,包括4名中国人,14名日本人,一名法国人,一名瑞士人。贡嘎山主要是因为天气的变化和路线的陡峭。这个统计不包括梅里雪山,因为梅里雪山登山者的总数不好统计。在山上,随时都会遇到危险,对危险的预测和应对措施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生命健康。

  二、山难的种类与类型

  引起登山事故的因素很多,主要由于在登山中遇到自然灾害或山间危险,或者同时存在着登山者主观意识和技术运用不当造成伤及人身安全的突发事件,造成身体损害或者死亡。常见的有滑坠,雪崩,高山病,掉入裂缝,冷冻伤缺氧,过渡疲劳造成全身衰竭,滚石,泥石流,雷击,山洪,野兽咬伤等,轻者造成身体的损害,重者造成残疾以至死亡,上述的种类是按照事故发生的比率顺序从高到低排列的。发生最多的是滑坠,其次是雪冰崩和高山病,经常见到的大部分山难就是由上述三因素引发的,其余的原因所占地比例相对较小。因此在登山和高山探险中一定要做好预防。滑坠从各种资料反映,在山难中所占地比例由于统计的基础不同,从30%到70%不等。

  滑坠发生的基本原因是山陡路滑,主要是自然的地形和冰雪状况引发滑坠,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滑坠大多数都有人为因素在里边。人为的因素主要指技术装备的不安全、不齐全和登山技术的不过硬,操作失误所致。最近意大利的一位登山者写了一篇文章,提到安全的装备应包含两个因素,一是装备符合规格达到安全的要求,二是必须正确的使用,尤其是现代登山,装备越来越精密化,对于技术装备的使用逐渐成为一种学问。单从滑坠来讲,安全保护装备使用不当的情况大致有一下几种可能,一是没有结组通过应该接组通过的路段,二是结组中个人技术差次不齐,保护操作不正确,有人不能起到保护的作用,还有结组中的保护技术运用不当。贡嘎山有个结组,正是因为接组保护点滑脱而使整个组的人滑坠遇难。结组最为关键的是一组中的人是否都具有结组保护的能力,但在雪冰崩频繁发生的地区,不适应结组保护。所谓保护不是绝对的,应按个人不同情况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国外比较流行一种FREE CLIMBING,这是建立在个人登山技术成熟以后的一种尝试。装备的安全和保护技术同等需要,有如冰爪脱落,冰镐断齿,保护绳磨断,铁锁未锁紧,冰雪锥断开等都是安全的隐患。说一点题外话,最近两年攀岩普及和发展地很快,但据国外的统计分析,攀岩石由于绳子的摩擦滑动,有多种可能引起铁索扣的自然松动甚至松开,因此我们在进行每一次户外活动时,应首先检查装备的安全。滑坠的发生还有身体疲劳,体力下降,协调性不好,心理松懈,麻痹大意发生的可能,在我们统计的44例滑坠遇难中有21例在下山途中发生,有15例是登顶后下撤途中遇难,经分析,这主要有五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在岩石及碎石坡,冰雪坡上向下行走,惯性比较大,速度加快,容易发生滑坠,第二十体力消耗大,疲劳,身体控制能力下降,协调性不好导致滑坠,第三是长时间严重缺氧,造成神智恍惚,反映迟钝,第四是因为情绪波动,失败的沮丧,成功的兴奋,急于返回的急躁,造成注意力不及中,第五是因为装备损耗,丢失,不能完成正常的操作导致滑坠。因此我们在上升攀登过程中,一定要准备好装备,心里上也要高度集中,不能麻痹大意引发不必要的伤亡。  

  三、山难的预防

  按我的观点,山难和登山事故的发生或多或少都有人为的因素,可能有人为的失误。从理论上分析,大部分的山难都有可能避免或减轻的。登山不能存在侥幸心里,不能莽撞行事,要做好大量的安全组织工作,最大的提高安全系数。就像梅里雪山山难这个例子,三号营地的设置就是有些值得考究的地方。有时候是登山者技术的问题,有时候是知识的问题、有时候是个人能力的问题,也有队伍组织等方面的问题,因而登山必须要有严密的组织和科学的战术安排时保证登山安全的大前提,据报道尼泊尔规定在尼泊尔境内登山,队伍人数不能超过12人,这主要可能也是考虑了队伍组织的科学和严密。没有一个科学的战术安排,乱混混的一堆人登山,相互又都不是很熟悉,这本身就是安全的最大隐患。从登山队员选拔,资料准备,物资运输,适应性行军,安全路线的选择,营地的设置,天气的等待,机会的把握,组织接应等这些问题尤其对初学登山者或者提高者我认为相当的重要。这些问题虽然琐碎,但却是必须得的,像梅斯纳尔那样的顶尖高手,这些问题也不是没有,二是他们能对上述问题胸有成竹。无数的经验也能证明预防山难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严密的组织。讲这个问题是为了说明突击顶峰的时候,各个营地都应该有人准备接应,队员之间缺乏相互信任,各行其是,出了问题又无力组织救援,甚至是漠不关心,这一定不能成功的登山。  

  预防山难还应做好登山的准备工作,这是一个综合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体力和技术,更包括气候,地形,当地情况等综合性的准备,这些训练直到技术动作成为一种下意识的行为为止,这个时候才是登山中能够自救和保护的基本能力。有一位著名的美国女子登山好手,登珠峰山从北壁登攀而上,从7300米地攀冰、攀岩至8100米,挂绳休息的时候因为安全带没有反穿,结果松开而滑坠遇难。行军中冰镐的拿法,保暖装备的准备,雪镜的戴法等许多细微的东西都在自然不自然的行为中做好,这才是真正的训练和准备。

  另一个预防山难的环节就是要有科学求实的态度,正确把握冒险和拼搏的关系,能上则上,该下则下。对自己的体力技术有一个科学求实的态度,登山本是一种冒险运动,但不能不计后果,但我认为至少要有六成的把握才去登山,同时要有应急的方案,一旦发生危险,要有足以应付危险的人员和措施。突击顶峰一定要有人接应,前进要做路标,高山反映严重时强忍也是非常危险的。当然也有人冒极大的风险登山,有点赌博性质的攀登,“不成功,则成任”但我不提倡这样的登山观念。现代登山是一种兴趣,爱好,是对自我的挑战,是一种追求而不是功利……  

  四、山难的救援

  包括自救,呼救和救援。山难一旦发生,自救是保证人身安全的最关键因素,大部分的山难幸存者一方面有幸运的因素,但更多的还是自救技术优秀,意志坚强的登山者。自救能力的培养要求登山前对登山者进行系统的培训,技术、体力、山峰知识等有充分的了解。掌握登山中所可能会发生的事故和应对的措施,自救的方法。需要明白的是发生事故了,不一定返回就是理智的。必须判断停留还是行军,会自我保护,掌握登山中常用药品用法和急救的方法。在困于险境中,有较长时间的自我保护和坚持生存的能力。互救指伙伴之间的自救,比如包扎,人工呼吸,拖拉等。有时候对严重的高山病患者,下辙几十米,上百米就可以挽救一个人的性命。另外当自己无力救援时就必须想方设法向外发求救信号,电话,火,SOS 简单将就是要让救援者知道遇到事故的队员在什么地方。曾经有个登山者掉入裂缝,在掉下的瞬间,他将一块红布条仍上,使得救援者很快的发现并救援。  

  五、我国发生的较大的高山事故和救援情况

  1982年秋天,一日本登山队,突击贡嘎山顶峰时,两名队员一名滑坠死亡,一名严重冻伤,严重受伤者无法传达任何讯息,另外两名接应队员,未等回来后就上山寻找,但上去并没有发现这两名失踪者,反复寻找了好几天未果。于是辙营,辙营后四天,此冰伤者爬到了2900米的地方,被当地人发现并救护,死而复生。当年这次救援,中方做了很大的努力。

  1985年,中日合登纳本那尼峰,在7420米的地方,有一人突然发生高山病,另三名中方队员放弃登顶,和准备接应的队员一起参与救援,因地制宜,将受伤者捆绑,选择较平缓地雪坡脱下来,下降了500米,受伤队员就恢复神智,转危为安。这是在高山救援上较经典的一例,当时发生的很多事情都体现了山难遇援的技术的运用。

  1990年,在新疆托木尔峰,三名队员突然失去联系,第二天志愿队员上山救援,发现出事地点发生了在大规模雪崩,他们连续寻找了5天,仍未找到三名失踪队员,但他们志愿队员也被风雪围困在山上,在大本营的队员向外求救,后来调来直升飞机,救了两名志愿队员,但没有找到三名失踪队员,这也是我国第一次用直升飞机参与登山事故的救援。  

  1994年,有热气球飞越珠峰的活动,热气球撞到山上六、七千米的地方起火。大本营队员发现此情况,迅速组织救援,发现一个骨折,一个人轻伤。但在那种山路不可能将伤员拖下来,后来求援印度,尼泊尔直升飞机救援,将伤员直接送到加德满都。

  1991年梅里山难救援,由于天气恶劣救援队员没有上到出事地点。1998年7月18日,当地老百姓发现了这17名队员的遗骸,遗物经确认是当年遇难的中日队员,他们被冰雪覆盖,经冰川运动从5100米下至3800米的地方。1999年,又发现一些遗物,证实了当时突然发生雪崩而遇难。

  近年来,随着户外运动的发展,在低山活动中,如野营,跨越,穿越,也出现了滑坠,迷路,冻伤等情况的发生。因此,山难和登山事故不一定在高山中才会发生。所以山难的救援是一个较大的课题。

  六、山难救援的前景

  第一我们呼吁向专业化,组织化方向发展。中国尚未有一家登山户外救援组织,这很不适应中国登山运动的发展。应逐步建立和健全山难救援的条例和专业化的组织。

  第二向现代化发展,诸如建立广泛的网络,能够及时受到求救的信息,配备先进仪器、设备、交通工具,掌握现代化的救援技术。

  第三向国际化发展,我国的山峰大多都在边界地区,因此建立良好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保持畅通的联系。参与高山救援中来。

  主要的内容概要性的介绍到此,希望大家共同参与这个问题的讨论。

  问:如何判断待机或上或下的情况,凭您的经验可否介绍一些。

  答:我有大量的资料可免费提供,或上或下需要经验的积累才能判断,1975年,有一个民工在山上遇到暴风雨雪,他就只身在一个小烈缝里,避免了冰伤。当出现恶劣环境时,就凭知识和经验判断是大型的还是小型的,持久性的还是短暂性的,这是个综合性的学问。

  比如今年玉珠峰山难中,从报道中有几个看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路标是登山中基本的东西,尤其在天气变化或季节不好的情况登山,路标的设定起到留后路的作用。GPS是先进的设备,使用需要一定知识。例如海拔表常常不准,英国登山者警告说登山者一定要从传统的技术学起,不要太轻信先进的技术设备,对现代技术的使用是有争议的,有碍于登山者综合能力的提高,应该在较好的具备和掌握登山最基本能力的基础上使用先进设备。

  问:平均每天上升多少米属于正常。

  答:国内经验是500米,但在3000米以上,保守一点较好,一般的人,从北京到3000多米的贡嘎机场,没有问题。高山的反应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况,大部分人在12-24小时之内出现,有些人迟延,也有些人反应轻微而且有反复出现的可能,高山反应也有个心理作用的问题,精神状态好的反应相对轻微。

  问:预防反应在饮食上应注意些什么?

  答:这个也不好说,但一般上不应有太大的刺激性的食物。

  问:登山队员的协作如何在进山前准备。

  答:这涉及到价值观念,道德,身体条件等方面的问题,首先要树立良好的心理。其次就是要在实践中体会。

  问:登山队员之间的分工协作和人员编制。

  答:一种是队员多重身份,队员兼队送,后勤队长等。另一种是固定的人员,队送,炊事员等责任到人。

  问:高山反应有无持续性问题。

  答:前苏联人认为反复上下低高海拔不利于身体健康,但近年来,经验认为适应性有持续性的问题。

  问:高山反应有无个体差异?

  答:有,6%,但7800以上,高山反应的个体差异逐步消失。

  问:登山反应能否造成永久性伤害。

  答:8000米以上,不吸氧是有伤害的,但不见得是永久性的伤害。

  今年的山难有两起,玉珠山难是一起,坦率讲我认为不应该发生,队伍的组织,装备的选择和使用有待考究。在毫无经验,毫无支持的情况下,登山是一种无谓的冒险,希望以后的登山,能充分的吸取教训,另一起山难是闫庚华遇难,这也是说不清楚的事件。“登山是一种精神,是张扬一种个性”这种观点我不敢苛同。登山是有危险的,要明白我们是在做一件什么样的事,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和责任。

  第二点提如何去保护,救援,然后才是如何训练,如何准备,如何计划。

  每个人都应承担起自己所应负的责任,登山也不例外。登山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作用,有精神的存在,是一很好的运动,非常浪漫的行动,但登山也不应过多的和功利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对安全是一个隐患!   问:登协有无向业余队提供咨询。

  答:登协在这方面做的不够,以后需努力。 (作者:李舒平)

 
首页 网站更新 旅行图片专辑 影展与讲座 品出售 商业摄影服务 留言板
摄影师简历 联系方式 记录中国专题 写作与出版 图片库业务 摄影培训班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