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史
2025年3月
这本《简明中国史》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写作计划。即便非常简略地写,也可能会有三十万字。已经写了五年,目前大约有十万字。何时完工不好说。
这么长的稿子,也可以分开出版,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可以拆开。本书将会在新加坡或美国出版。现在AI翻译很厉害,所以英文版也可以考虑。如果您是出版界人士,请联系我(WhatsApp +65-88491684 或电子邮件starrytibet@gmail.com)
以下是目录。我会陆续把部分草稿贴上来,请大家批评指正。
总 目 录
附录
|
目 录
附录一,关于佛教 附录二,关于伊斯兰教 |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年的时候,英国军舰来轰中国的大门并不是为了民主自由,也不是为了占领中国,而是为了做生意赚钱。这些闯进来的西方人,既有商人也有盗匪,既有宗教的传教士也有近代科学和民主自由的传播者。
两国此前积怨已久。早在1792年(大清乾隆五十七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George
III)就派马戛尔尼勋爵(Macartney)为特使,到北京给乾隆皇帝祝寿,并请求增开商埠。但乾隆并不关心国际贸易,他最关心的是西方蛮夷是否行三叩九拜之礼。马戛尔尼坚持两国平等,只同意单膝跪地,双方不欢而散,贸易请求当然鸡飞蛋打。马戛尔尼好歹还见到了乾隆,他的后任特使阿姆哈斯(Amherst)于1816年求见嘉庆帝,直接吃了闭门羹。
一个闭关锁国,自认为天下第一,蛮夷必须磕头称臣,另一个坚持各国平等、贸易为先。这双方如何谈得拢?俗话说敬酒不吃吃罚酒,到底谁是老大,最后拳头说话。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日渐猖獗的鸦片贸易正是一个完美的导火索。
此时的中国正处在三千多年帝制最黑暗的时代,其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程度惊人,独裁和腐败程度惊人,闭关锁国和狂妄自大的程度也惊人。全国只允许广州一地与国外通商。皇帝不知道地球是圆的,也不知道英国在哪里。殊不知葡萄牙人麦哲伦早在1521年就完成了首次环球航行。以蒸汽机的推广为标志,英国于1765年开始了工业革命。1776年,美国独立。1789年,法国大革命。从那时起至1840年,欧美各国政坛风云变幻,科学知识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军事实力也已远超中国。列强在全球各地到处抢占殖民地,抢夺原材料和商品市场。中国这块肥肉他们觊觎已久。
那时英国常年从中国进口大量茶叶、丝绸和瓷器,但中国民众穷困潦倒,饭都吃不饱,无钱购买英国货。一些英国商人于是开始走歪门邪道,向中国贩卖鸦片。
眼见鸦片泛滥,误国害民,湖广总督林则徐给道光皇帝上书,说若不立即禁烟,“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鸦片固然有害,但林则徐也言过其实了。鸦片战争之后,鸦片依然在中国倾销,数量比1840年只多不少,但要论大清国后来的衰败和最终灭亡,其主要原因显然不是鸦片,而是其腐朽的制度,是满清贵族集团自己作死。在清朝后期以及民国年间,中国各省地方政府(包括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都曾积极种植鸦片以补贴政府开支。这是后话。
任何药品或食品,离开含量谈危害都是耍流氓。以鸦片低于10%的吗啡含量,连药用都远不够格。劣等鸦片吗啡含量甚至低过5%,其成瘾性和今天的大麻相似,其管理方式可以相当灵活,所以当时朝廷才有“严禁”和“驰禁”两派。所谓驰禁,就是采取加税和专卖,类似今天的烟草管理。但道光帝被林则徐的奏章所感动,遂委任他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
林则徐的禁烟手法简单粗暴。他于1839年3月直接派兵包围了广州十三行和外国商人住所,交出鸦片方可放人。两个月时间共收缴了两万多箱,然后全部集中于虎门海滩销毁。
林则徐之所以这么强硬,主要是因为傲慢和无知。他鄙视西方“夷人”,对英国海军的实力一无所知。此前中英双方已有小规模冲突,大战只缺一个导火索,但林则徐在1839年给道光帝上奏,说英国“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并称英国军舰靠近内河就无法进退,英国士兵上岸就寸步难行。这显然是无稽之谈。
林则徐是大清国难得一见的清官和实干派。他忠君爱国是真的,但眼光短浅、目空一切也是真的。他这些雷人言论应该不是故意欺骗道光帝,而是出于中国数千年来歧视夷人之传统。一品大员兼钦差大臣都是这个水平,大清国官场烂到什么程度可想而知。话说回来,大战之后林则徐还是比较务实,算是第一批醒悟过来的中国人。这是后话。
1840年4月,英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出兵中国的议案。大清帝国威名远扬,此前两国从未正式交手。这个投票结果说明英国人心里也没底。主战派的理由是两点,一是中国非法扣留英国商人,侵犯了人身自由,二是作为商品的鸦片被没收,侵犯财产自由。这其实也说得过去。当时世界上还没有毒品的概念,鸦片也是一种贸易货物。世界各国把鸦片公认为毒品,得等到1912年《荷兰海牙禁烟公约》的签订。
大清国没有什么法律可言。皇上说要禁烟,那就再禁一次。大清国禁烟已经喊了几十年。从嘉庆年间开始,奉旨禁烟的官员来了好几批,每个都是唱高调,借机捞钱,没想到这次林则徐居然来真的。但这种交货才放人的手段类似黑社会绑票。如果当时把英国人驱逐出境,收缴鸦片但给一点补偿,这场战争就不一定能打起来。
当然,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中英两国迟早会有一战,原因之一是人类的贪婪本性。欧洲人当时在全球寻找原材料和劳动力,并为其工业产品开拓市场。如果贸易谈判不能达到目的,资本就会利用国家机器的力量。英国拼命要打开中国的大门,而大清朝为了自家统治的安稳、为了极少数满洲贵族的利益,拼命要把门关上。双方角力的结果就是战争。
英国远征军于1840年6月抵达中国海面,计有军舰十六艘,支援船三十多艘,陆军约四千人。这个姿态应该是试探性进攻。这样一支中等规模的军队,要对付大清这样一个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巨型国家是远远不够的。即便是1841年8月之后双方增兵再战,英军能上岸的陆军也只有八千多人。
英国人劳师远征,大清国以逸待劳,兵力是英国人的数倍,但战争的进程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双方边打边谈两年多,总体的局势是一边倒。英国人攻城略地,连下定海、宁波、宝山和广州等城。大清国尽遣精兵强将,但除了在镇江有一点像样的战斗,其他地方基本都是一触即溃,完全不是对手。大清国一败涂地,于1842年8月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割地赔款。
大清国之败,主要原因并不在武器。两国装备并无代差,清兵半数以上装备的也是火枪,炮台上也是铸铁大炮。在1840年,英国海军也没有多先进,军舰是木帆船为主,蒸汽船只有不多的几艘。英国步兵装备的也是古老的前装药滑膛枪,有效射程仅两百米,一分钟只能打两枪,下雨天还经常受潮打不着。后装弹线膛枪要在二十年之后的美国内战才开始应用。
英军和清军差别较大的是火炮。虽然都是铸铁炮,但是英军的炮身铁质较好,炮弹的质量也比清军好。但即便炮不如人,最后也得靠步兵突击才能占领城市。这时如果展开巷战和肉搏,依然能有效杀敌。镇江一役正是如此。数百名清军在城破之后拒绝撤退,展开了顽强的巷战。此役英军共阵亡三十九人,受伤百余人,是整个鸦片战争英军伤亡最大的一战。
只可惜拼死作战者甚少,其他像在广州、厦门和吴淞口等地,清军基本是望风而逃。这些八旗军纨绔子弟平时欺压百姓没有问题,英军炮声一响即作鸟兽散。在南京,英军甚至一枪未放,只摆出攻城的架势,守城清军即奉旨请降。
清军的糟糕表现主要原因是军队腐败,全无斗志。满洲贵族和汉族地主多年来视百姓为奴才,期待当兵的为其拼命也是不现实的。下一章太平天国我们将看到,清军不但打不过洋枪洋炮的英国人,即便是拿着锄头和鸟铳的农民也打不过了。
中英《南京条约》第一条原文是,“嗣后大清大皇帝、大英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这条其实就是1793年马戛尔尼勋爵坚持的各国一律平等。如果你不明白国际关系的基本规矩,那就让大炮来教你。
整体来看,《南京条约》还不算太惨,其具体内容主要是六点:A,割让香港岛给英国;B,赔偿商欠和军费二千一百万银元;C,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即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D,准许英商在华自由贸易;E,进出口关税需由两国共同商定。
赔偿军费没啥好说的。战败赔钱,古今中外一贯如此。除此之外,条约的其他款项基本全是和做生意相关。英国割占香港岛,其性质类似葡萄牙人占据澳门岛,目的都是借地囤货,方便做生意,并不是要占领中国。纵观整个近代史,意在侵占中国的主要是俄国和日本。相比俄罗斯后来吞并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以及日本吞并台湾并占领东三省,香港岛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
香港当时只是一个小渔村。在英国人的治理下,这个渔村几十年就变成了世界最大的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上海。1840年的上海只是一个小县城。自英国人把它变成通商口岸,上海迅速从县城成长为全球最大和最现代化的城市之一。到1912年清朝覆灭之时,香港和上海两个经济圈加起来几乎占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从这个角度说,鸦片战争奠定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大清国战败并非坏事。如果鸦片战争大清国获胜,继续闭关锁国、奴役百姓,那是一个更糟糕的结果。谁也不知道满洲贵族还会统治中国多久,也许今天的中国人都还留着长辫子。
以英军的实力,当年要是再发点狠,直捣北京,灭了满清,扶持一个民选共和政府,就如二战之后美军在日本那样,也并非不可能。但英国人想的是做生意,捞钱财,并无此大志,所以只取香港一岛。历史是没有假设的,要灭满清,还得靠后来国人自己的奋斗。
现在我们回顾鸦片战争,其原因可以追溯到英国贵族逼迫国王在1215年签订的《大宪章》(The Great
Charter)。这是人类历史最重要的政治法典之一。从那时起,英国一步一步走向了君主立宪,国王被一步一步被限制权力,最后基本成了一个礼仪性的元首。而中国则相反,三千年来皇权一步一步加强,到明清之时达至巅峰。这是一个黑暗的巅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的人都是皇上的奴才。皇上说要查禁鸦片,钦差大臣就可以肆意而为,不顾人的基本权利,包括财产自由和个人自由。中国自古以来的这种思想和实践,和近代英国的立国之本是根本冲突的。
第二个原因,乃是因为四海之外皆蛮夷的传统儒家思想。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中国的皇帝乃是普天下之共王。儒家没有外国与中国平等的概念。而欧洲国家自1648年订立《威斯特伐利亚和约》(the
Peace Treaty of
Westphalia),开始倡导各民族国家一律平等。这两种思想是根本冲突的。所以,鸦片战争表面上是鸦片和贸易之争,本质上是文化、思想和制度之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事件,没有之一。它打破了中国天下第一、四海之外皆蛮夷的千年旧梦。中国从此打开了国门,慢慢汇入世界潮流。二战之后,中国渐成强国之一,深刻影响了当今的全球格局。从这个角度来说,鸦片战争也是世界历史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太平天国运动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历朝历代,帝王贵族视百姓如草芥,民众起义则遍地开花。失败者身首异处,成功者称帝称王。至于半成功者,一般是先称王,然后身首异处。从1851年到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大清国三百年,大规模民变数不胜数,前有白莲教起义,后有陕甘回乱。但要论杀人最多、影响最大者,当属太平天国运动(旧称洪杨之乱)。这次农民起义持续十四年,波及十八省,遍地狼烟,屠城无数,至少有四千万人丧命。
太平天国的首领是一个名叫洪秀全的乡村读书人。他1814年生于广州花都,自幼熟读儒家经典,十六岁就参加科举,但屡试不中,到了三十一岁连个秀才都考不上。极度郁闷之下,遂生报复社会之意。洪秀全起事之后,路遇孔庙和书院一律砸毁。这是后话。
理论上来说,太平天国也是鸦片战争的副产品之一。英国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基督教才得以进入中国乡村。洪秀全借用欧洲进口的基督教,然后进行了国产创新。人生郁闷之时,他偶然得到了一本基督教小册子,名曰《劝世良言》。洪读后茅塞顿开,然后他自创新教,名曰拜上帝教,号召大家一起造反,创造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太平天国。
这种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简单粗暴,数千年屡试不爽。当然,事情要搞大,除了物质上的诱惑,还要有精神上的号召,至少也要装一下神仙鬼怪,在鱼肚子里藏一块布,透露一下谁是天命大王。洪秀全则声称自己是耶稣基督的弟弟,上帝派他到人间来拯救众生。
1851年1月,洪秀全率数千信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正式起事。从山里杀出来的这队人马,乃是一群手持菜刀和鸟铳的乌合之众,但他们一路过关斩将,连克数县,半年多就发展到数万之众。9月,太平军占领广西永安,洪秀全在此建政。他自称太平王,封杨秀清为东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
1852年4月,太平军自永安突围,进入湖南。8月围攻湖南省城长沙,未果,随即绕过长沙北上,11月占领岳阳。1853年1月,太平军攻占湖北省会武昌,旋即顺江东下,两个月后即占领江苏南京。南京是六朝古都,洪秀全改南京为天京,在此建立太平天国,自称天王。至此中国又出现了南北两个对立政权。
太平军纵横中国南方两千公里,杀遍广西、湖南、湖北和江苏等数省,未遇有效抵抗。洪秀全从1851年1月山村起事到1853年3月南京称帝,全程仅十四个月,这个速度令人目瞪口呆。清军打不过洋枪洋炮的英国人还情有可原,但现在连手持菜刀和鸟铳的农民也打不过,相当出人意料。这至少说明两点,第一,大清国早已腐败透顶,徒有其表;第二,老百姓被长期欺压,早已穷困潦倒。既然活命都难,不如干脆造反。中国已是遍地干柴,烈火一点就着。
以太平军的这个气势,如果在占领南京之后全力北伐,说不定当年就能拿下北京,大清国可能就此作古,中国历史就要改写了。但洪秀全天京称帝之后即大修宫殿,广纳嫔妃,躲进后宫开启了帝王的享乐模式。
造反是个杀头的事,不是你杀掉皇帝就是皇帝杀掉你。造反造一半,迟早掉脑袋。洪秀全应该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后来派出了一支两万人的北伐军,图谋北京。这支偏师一度杀至天津附近,无奈孤军无援,最后被灭。
整体来看,太平军采取的是运动战。除天京之外,他们较少长期占领城市,缺乏稳定的根据地。或者说,他们在官军的围剿之下很难建立长期根据地。每下一城,太平军都是一顿烧杀抢掠,然后走人。过阵子还可能杀个回马枪,再抢一次。以武昌为例,从1853到1855年,该城被太平军三度攻陷。这个中国中部最大城市几成废墟。
眼见太平军势如破竹,大清国江山难保,咸丰皇帝无奈于1852年底下旨,命地方官组织本地武装,各自为战,凡胜太平军者一律加官晋赏。大清国的传统正规军(八旗军和绿营)从此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汉族地方武装迅速崛起,其中最著名的一支就是曾国藩的湘军。
曾国藩1811年生于湖南湘乡,和洪秀全一样也是乡村读书人。但曾国藩少年得志,十五岁就名列长沙童生第七名,二十三岁中举人,二十七岁被道光帝钦点为殿试第二名,入翰林院,授礼部侍郎。
太平军杀到湖南的时候,曾国藩因母亲去世,正在湘乡家中丁忧。咸丰帝降旨之后,曾国藩于1853年1月赶赴长沙,与湖南巡抚一起组建湘军。曾国藩和洪秀全这两个读书人,一个得意一个失意,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对决。
湘军是一支家族性地方军,士官多有同族、同乡或好友之谊,颇能共同进退,战斗力较强。因太平军抢掠无度,湘军得到了各县乡绅相助,再加之开征特别税,有地方财政支持,一般不拖欠士兵军饷。饥民于是踊跃加入,湘军得以迅速扩张。
当然,事情要搞大,除了物质上的诱惑,还要有精神上的号召。1854年2月,曾国藩发表《讨粤匪檄》,斥太平军劫掠州县、荼毒生灵,并指洪秀全的拜上帝教是邪教,“窃外夷之绪,崇(伪)天主之教,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扫地荡尽。”
但凡各种教,没有不邪的,只是程度不同。《讨粤匪檄》所言亦不过分。中国是千年孔孟之邦,名教之乡,社会传统惯性甚大。拜上帝教则把中国的千年传统扔进了垃圾堆,强制国人改信变种基督教。湘军和太平军的对决,亦可称为中国传统礼教和改版基督教之战。就受众多寡而言,曾国藩当时要胜洪秀全一筹。
即便有湘军力战,大清国和太平天国也是互有胜负,难分高下。俗话说不作不死,太平天国的败亡,实乃内因为主。1856年9月,天京城内诸王争权夺利,突发政变。东王杨秀清(九千岁)居功至傲,逼洪秀全封其为万岁。9月1日夜,北王韦昌辉奉天王密令,带兵杀了杨秀清全家,东王府内数千人几无活口。翼王石达开批评韦昌辉滥杀,韦昌辉又欲杀石达开,翼王夜半逃出天京,但家属及府内数百人均被杀。第二天韦昌辉被洪秀全训斥,干脆反了,领兵攻打天王府,但被洪秀全反杀,随后被株连者不计其数。数日之内,太平天国几个大王全挂,首都血流成河,数万人头落地,史称天京事变。
太平天国经此一变,实力大损,开始由盛转衰。虽然其后太平军有陈玉成和李秀成等将领试图挽回颓势,一度攻破清军的江南和江北大营,甚至远征四川和西安,但整体并未扭转败局。以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为主力,清军慢慢占据了上风。太平军的主要据点安庆、九江和苏州等先后被攻占。到1863年底,天京被清军围困,已成孤城。
清军能反败为胜,除了靠湘军和淮军力战,还靠洋人支持。湘军和太平军都有洋枪洋炮,双方均聘有洋教习。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大清国再次领教了洋人的厉害,决定借师助剿。部分英法联军后来直接参加了雇佣军。受益最多者是淮军首领李鸿章,其麾下有成建制的外国雇佣军,到1862年初达五千人之众。这支雇佣军以美国人华尔和英国人戈登为首,开始叫洋枪队,后赐名常胜军。
其实在1860年之前,洋人基本是中立的,两边卖军火,大发战争财。香港总督和法国领事还先后访问过天京。但是随着太平天国渐露颓势,行为越来越荒唐,洋人开始倒向大清国一边。从经济上来说,太平军惯于烧杀抢掠,主要城市屡屡被毁,也损害了外国商人的利益。
以宗教理论来看,拜上帝教这个中国版基督教对洋人来说也实难接受。欧美基督教虽派系林立,但不管是天主教还是新教,都承认上帝只有唯一的儿子(耶稣基督),并且耶稣被钉死于十字架上,早已不在人间。但洪秀全硬说自己是上帝的二儿子、耶稣基督的弟弟,并且他是活的,被上帝派到人间拯救众生。《圣经》被洪秀全改得面目全非,欧美基督徒哪受得了这个。
1864年7月,湘军攻破南京,太平天国亡。洪秀全已在一个月前去世,被开棺戮尸。幼天王洪天福贵(洪秀全之子)后被凌迟处死,年仅十四岁。天京屠城尤为惨烈,老弱妇孺亦不能免,被杀者近三十万。这个数字与1937年日本人制造的南京大屠杀大致相同。不同的是,这次屠城是中国人互杀。
相比之下,鸦片战争打得相当文明,整体只是几个沿海城市的短期冲突,甚少伤及平民。而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波及十八个省、长达十四年的惨烈拉锯战。太平军前后攻占县城六百多座,半个中国被杀了个底朝天。太平军的策略是运动战加屠城,多个城市还被反复屠戮。武汉、南京和苏杭等富庶地区几成废墟。
从1851到1864年,中国人口急剧下降。史学界人士计算的非正常死亡人数从两千万到九千万都有,取中间数的话至少也有四千万。作为对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总数只有两千万,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七千万。论绝对数字,太平天国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伤亡最大的内战,没有之一。论相对比例,可能只有明末清初的张献忠屠四川在其之上。
需要指出,屠城这种恶行,清军和太平军乃是一丘之貉,双方都在干,而且愈演愈烈。他们互相仇视,互称对方为匪,最后杀红了眼,不论对方是否投降,不论是否平民,一律杀尽再说。曾国藩人送外号曾屠夫,又名曾剃头。
李鸿章的淮军也类似。淮军在苏杭地区几乎是下一城屠一城,绝无手软。1863年12月,淮军和常胜军合围苏州,太平军最后开门投降。李鸿章假意设宴款待太平军投降将领,席间埋伏刀斧手,将赴宴者全部斩首,接着集体屠杀了已经投降的太平军两万余人,史称苏州杀降。常胜军首领、英国人戈登曾拍胸脯保证投降者的安全,他闻讯怒骂李鸿章背信弃义,并提枪前来算账,差点闹出重大外交冲突。
太平天国运动是晚清中国一大悲剧。国人对杀,其状惨烈,但中国社会并无进步,甚至还有倒退。太平天国在本质上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封建政权。洪秀全既是最高行政首脑也是最高宗教领袖。他的太平军与历史上的农民军并无二致。他建立的太平天国依然是一个世袭罔替的封建王国,并带有浓厚的邪教特征。
人类吃够了政教合一的苦头,所以历史从古代到近代,一个重要趋势就是政教分离,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宗教是排他的,而国家是一个暴力机构,政教合一意味着暴力排他,异见者一律进牢房或掉脑袋。从欧洲的黑暗中世纪到所谓的伊斯兰国,到最近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事实一贯如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太平天国奉行政教合一是逆潮流而行,是历史的倒退。
太平天国的排他性堪比伊斯兰国。太平军所到之处,孔庙、书院、佛寺和道观一律砸毁,四书五经列为禁书,春节和中秋等传统节日被禁,改过天父天王节。全国上下必须诵读(经洪天王)审定的《圣书》,无人敢说一个不字。相比之下,大清国的儒释道各教虽然式微,但基本都能生存。满洲贵族信奉萨满教,但并没有禁止汉人的传统和节日(剃发易服除外,参阅明末清初一节)。
在民族政策方面,太平天国以排满为号召,行为也相当极端。大量满族人被杀,无论贵族还是平民。虽然明末清初八旗军也大量屠杀过汉人,但冤有头债有主,你不能因为一个人的祖上(比如他太爷爷)曾犯过罪就杀了这个人。对这种历史旧账,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牢记教训、忘记仇恨,否则杀戮将世代延续,永无停息。
虽然太平天国在初期以“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为口号,但这些诺言后来全都落空。以土地制度为例,太平天国虽然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但那只是摆个样子,完全没有实施,其主要控制区依然是农民交租、地主交税,耕者有其田是一句空话。
以太平天国的官制和民众的生活来看,它建国后实行的依然是一种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其高级将领和王爷府邸奢华,妻妾成群,生活腐化。以天王本人为例,洪秀全定都天京之后最热心的是扩大自己的后宫。据幼天王被俘后的供述,他的妈有名字的就有八十八个,无名后宫娘娘不计其数。天王如此淫乱,但太平天国普通民众却必须分住男营和女营,即便夫妻也不得轻易见面。这类恶劣制度直到太平天国覆灭之时也没有完全废除。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哪里有一点平等可言。
当然,太平天国也不是一无是处。其控制区实行禁烟,鸦片难寻其迹,这一点值得肯定。第二点,太平天国至少在表面上提倡男女平等,这个理念当时世界领先。1853年,太平天国开科取士,增设女科,南京女子傅善祥被钦点为女状元,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当然,太平天国的科举,考的不是四书五经,而是天王诏书和语录。
太平天国是一个土洋结合的怪胎。它篡改西洋宗教,混合世袭帝制,其首领还夹杂着江湖神棍之色彩。1856年初,东王杨秀清奏报湘军攻势,洪天王答曰,“朕奉上帝圣旨,奉天兄耶稣圣旨,下凡做天下万国独一真主,何惧之有?朕铁桶江山,尔不扶,有人扶。尔说无兵,朕之天兵多过水,何惧曾妖(国藩)乎?”
我读此史料感慨不已。天兄天父、天兵天将,这是典型的神棍做派啊。假如当年太平军北伐成功,洪秀全得了天下,恐怕会如曾文公所说,“数千年诗书典籍扫地荡尽”,中国现在都还人手一本天王《圣书》,早请示晚汇报,齐诵天王万寿无疆。
如果你把大清国看作邪恶政权,把满清贵族看作国贼集团,那太平天国运动确实有功,它沉重打击了满清政府,动摇了其统治的根基。以曾国藩和李鸿章为首的汉族官员开始掌权,八旗军从此逐渐瓦解,湘军和淮军则成了后来地方军阀之鼻祖。
太平天国运动十四年,半个中国被反复蹂躏。太平军和清军对杀之惨烈,在中国战争史上堪称空前绝后。狼烟滚滚,屠城无数,无辜丧生者近四千万,武昌、南京和苏杭等富庶之地几成废墟。这个太平天国徒有其名,它的王爷和亲信们有各种特权和福利,但对辖区的普通民众来说,它既不太平,也不是天国,而是地狱。
拜上帝教是典型的邪教。太平天国是一个披着宗教外衣的封建世袭王国,其奉行的政教合一的政权形态是历史的倒退。太平天国运动在政治理论上毫无建树,在经济上摧毁民生,在文化与宗教上极端排他,中国传统文化被扫地荡尽。大清国虽然腐败,但还没有邪门到如此程度。两害相比取其轻。如果大清国和太平天国二选一,我可能会选择前者。这也是曾文公当年的艰难抉择。
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的进步基本没有益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相比太平天国,1911年的辛亥革命则是以较小的代价,获得了极大的成就。三千年帝制就此瓦解,中国开始迈步走向共和。这是后话。
杨飞,
2025年3月于新加坡
相关链接
简明中国史前言节选(含魏晋南北朝)
关注老杨
杨飞作品集:999kg.com
微信:laoyang2063
微信公众号:老杨书吧
新浪微博@长沙杨飞
推特Twitter@feiyang17
脸书Facebook@长沙杨飞